20年后“無人養殖”,水產行業前景無限

2895
發表時間:2022-02-23 20:01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年來,我國每年的水產品養殖產量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和改善,水產品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水產養殖產業的總產值呈穩定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15-202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有所下降。202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為6480.20萬噸,同比微增1.35%,人均占有量約46.29千克,較2019年減少0.01千克。

以下是關于他的真實故事:

馮俊,29歲,湛江。

今年29歲的小馮是廣東湛江人,以前他經常在寒暑假幫家里做農活,對農活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高考,他進入廣州一所大學學習,成為一名理科生。在校期間,小馮半工半讀,在寒暑假期間開辦補習班,掙了不少生活費,兩個月差不多就掙了一個學期的學費,創業一直是自己的夢想。

2013年寒假的一天,小馮和兒時的朋友交談時,因為兩人都有創業的想法,在朋友的建議下回農村發展水產養殖,小馮立馬就答應了。

小馮表示,自己愿意,但父母非常不理解,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走出農村,卻要回到農村創業,而且水產養殖投入大,風險系數也很高。通過和朋友等人的多次交流,并實地觀察了當地情況,小馮非??春盟a養殖,說服自己父母借了10萬元,加上自身的存款,共投入40多萬,與合伙人一起搭建了農村養殖基地,進行人工繁育泥鰍等魚苗。

理想很美麗,現實卻骨感。理科出生的小馮并不懂得如何養殖,而且養殖專業性非常強,只能從頭開始。

2015年,在一次給白烏魚苗換水時,小馮并沒有計算水量高度,導致水量過高,讓2萬多條白烏魚苗全部跑出,進入其它的養殖魚塘,損失近2萬。因為白烏魚會自相殘殺,一旦進入其它的養殖魚塘,后果不堪設想。

小馮苦惱自己沒有技術,只能從頭再學。村子旁邊有很多水產養殖大戶,小馮沒事就跑過去看他們如何操作。小馮表示,作為農村人,對于農村的一切都很熟悉,周邊的養殖大戶其實在小時候就已經認識了,或者是家里的親戚。一個人厚著臉皮去學習,其實沒有人會說什么,做人要放下面子。

小馮不僅跟著養殖大戶學技術,也利用休息時間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學習各類水產養殖的知識,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反復觀察實踐,進行總結,提取有用的經驗。加上當地政府的專家幫扶,漸漸地小馮掌握了不少關于水產養殖方面的培育技術。

小馮表示,在剛開始的時候,員工的工資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養殖基地因為缺乏相關經驗,只能大量投入金錢,卻很少有效益反饋,支出遠大于收入,幾個合伙人一年可能只能拿到一兩萬塊。

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一些合伙人堅持不下去,開始離開養殖基地,另謀出路,也有新鮮的血液加入養殖基地。人來人往,小馮看遍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也只有小馮和他的朋友堅持了下來。

在這個困難的時候,當地的部門向小馮伸出了援手,通過創業補貼、專業指導、項目扶持等手段,小馮的團隊開始嘗試整合當地的資源,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成立一個集生產、銷售、運輸一體的水產養殖協會。不僅發展自身,還可以帶動周邊養殖戶共同發展,為養殖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幫助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小馮團隊的水產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基地越來越大,養殖面積從原來的20多畝擴展至300多畝,年產值從原來的十多萬元增長至500萬元。先后被當地的部門評為省級優秀大學生創業典范,并榮獲諸多個人獎項,成為當地的傳奇。

小馮不僅收獲了金錢,還有榮譽,這一切看似向好的方面發展,但小馮不會知道,一場更大的災難正在悄悄靠近。

自從2018年開始,泥鰍苗的市場價格大幅度跌落,從最開始的一元一條降至五角一條,小馮的水產養殖基地受到嚴重的打擊。假如一批魚苗有5萬條,原本可以賣五六萬,現在只能賣到兩三萬,差距太大,再加上人工和其它設備的投入,根本賺不到錢。

因為多年連續的虧損,再加上泥鰍苗價格不斷的下跌,讓剩下的合伙人看不見希望,只能忍痛離開養殖基地。不到半年,包括小馮的朋友在內,其他的五位合伙人全部離開,只剩下小馮一個人。

小馮表示,當時自己非常難過,覺得既然承包了當地農民的土地,就要對當地的老百姓負責,也是對自己所堅持的事情負責。所以,小馮當即接手水產養殖基地的所有項目,并開始探索新的機會。

寧波、茂名、廈門,小馮到多地進行市場調研,發現當地的青蛙養殖市場非常好,需求量非常大,但供給量比較少,這讓小馮發現了商機。

自己定下了目標,但青蛙的養殖技術相比于泥鰍養殖來說,難度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所以小馮便找到附近一家青蛙養殖場學習技術。半年的時間,小馮吃住都在基地,跟著專家下田實踐,用心鉆研,很快便掌握了核心養殖技術。

2019年5月,小馮拿出兩畝多水田進行嘗試。經過半年的養殖,成功銷售出500余斤青蛙,產值高達6萬元,這讓小馮非常興奮。

在去年5月,小馮將青蛙養殖規模擴大到50余畝,再加上100余畝的其它魚苗,今年年底小馮的水產養殖基地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超過600萬元。小馮表示,自己剛剛和村里簽了合同,流轉水田40畝,全部用來養殖青蛙。不出兩年,整個水產養殖基地有望實現年產值超千萬。

看見小馮的水產養殖發展得如火如荼,周邊的村民也想嘗試一下。例如隔壁村的黃師傅多次找到小馮,希望能和他學習養殖青蛙的技術。小馮并不會藏著掖著,表示只要有村民愿意學,他都會愿意免費教授。

吃水不忘挖井人,小馮在選擇基地務工人員時,往往會優先選擇貧困戶或者是低保戶,因為他們相比于其他人,更需要得到自己的幫助。不出半年,已經有超過十戶人家成功脫貧,這讓自己很欣慰。

與此同時,小馮抓住淡季的空閑時期,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外地優秀的養殖經驗。根據當地的養殖環境特點,引入了最新的養殖模式,并結合一對一的幫扶,給當地農戶帶來新的發展。通過最新的養殖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水產的品質,還能實現雙倍的收益,現在這一模式以取得初步成功,附近有好幾家農戶已經跟著自己一起學習。

從每月收入不過千元的農業種植,到如今年收入超10萬的收入。小馮覺得自己又年輕了不少,渾身充滿了干勁,表示希望能夠雇傭更多的村民在自己的基地工作,不僅可以帶動家鄉的發展,也可以實現共同富裕。

除了發展水產養殖,小馮還準備建立當地的生態園。當地農村將和部門整體規劃布局,將當地的特色產業、歷史、自然資源串聯在一起,打造精品旅游路線,促進鄉鎮休閑旅業的快速發展。

如今,在小馮的帶動下,當地農村的傳統水產養殖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養殖品種由傳統的四大家魚開始轉向青蛙、大閘蟹、禾蟲等利潤高的品種。不再照搬之前的養殖經驗,而是加入更多科學的養殖方法,村民也不再需要外出務工賺錢。

「于見專欄」認為,縱觀水產養殖近幾年的發展,未來水產養殖將逐漸回歸自然,綠色、優質、安全的水產品生產技術能力將不斷提高。一是稻漁綜合種養、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魚菜共生模式等以生態循環為特征的新型現代水產養殖模式將不斷創新、迅速發展,將成為水產養殖的主導模式。

二是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在各類現代水產養殖模式中集成應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新一代信息平臺的支撐下,水產養殖生產、經營、銷售的智能化水平將顯著提高,并推進水產養殖裝備水平提升。

三是傳統漁業資源的生態化、休閑化、觀景化改造技術將不斷豐富,現代水產養殖技術模式構建與產業模式構建將更加緊密結合,推進漁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四是根據生態循環的原理,多品種的生態立體混養趨勢將加快,各類水產養殖模式通過組裝和融合,生態和經濟效益將進一步提升。

來源:新浪網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

水產政策
每周推薦
熱點關注
遠洋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地址:廣西北海市北海大道海富大廈F-27
E-mail:631121676@qq.com
合  作
業  務